網頁

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

兒童學英語


 兒童學英語-國家教育研究院
現況
在我們的生活週遭,處處可看到ABC。譬如走在街上看到的招牌、路標、閱讀報章雜誌、收聽廣播、觀賞電視、購買商品時都或多或少會接觸到英文。與人交談也常可聽到Okay、Sorry、Uh-huh、Bar-B-Q、B-B-Call,名牌精品的名稱都是以英文出現,不管懂或不懂,彷彿不夾雜著一兩個英文單字或句子,就跟不上社會的脈動。
近幾年又因「國際化社會」、「地球村」觀念的提出,以及要配合臺灣發展成為「亞太營運中心」的趨勢,更顯示出具備這種國際間流通最廣的語言能力的重要性。學習英語因此就從昔日趕時髦的象徵到目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,可看出政府與民間都在不遺餘力的為提昇國人的英文能力而努力。
從政府的教育政策來看,原先正式學習英語的課程是從國一開始,但是為配合上述的需要,家長們的要求,以及受教機會均等(不因環境因素影響,喪失學習機會)根據教育部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的規劃,初步決定由八十八年九月開始往下延伸,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就要學習英語了。近來教育部長且有邀請外籍人士或留華學生參與教學,讓學生直接學習標準發音的構想。
台北市教育局在八十六年度就選了19所國小試辦三年級英語教學,已有一個學期,其成效從87年1月23日聯合晚報登載市議會總質詢中可有一番了解。根據李慶安議員的發現,除了這19所國小外,還有部分學校不甘落後,也要齊頭趕上,所以目前共有85所國小,7所私立小學,1所國立小學,共計112所國小正在從事英語教學,所佔比例為全台北市國小的四分之三。然而,驚人的數量並不能表示有品質也同步成長。目前的情況是一團混亂,有目標模糊、教材雜亂,師資缺乏三大問題。
首先,課程目標就未清楚訂出小學階段的兒童的學習內容為何,要達到什麼目標(培養何種能力、興趣、態度),沒有一個根據,各校實施起來就莫衷一是,水準參差不齊。
教材方面因沒有明確的目標來編寫,內容難易度不易掌控,兒童的生活經驗,認知層次,文化背景等也都可能未在編寫的同時考量到。加上家長英語程度不一,指導的能力也就有相當大的差距了。
師資方面,有的是請補習班老師擔任(65%),有的是家長自告奮勇(18%),也有的是導師或科任老師勉強為之(17%),每人教法不同,發音互異,可想而知教出來的效果為何?對以後英語教學的影響有多大。
再從我們過去學習英語的經驗來看,英語的教學並不成功。經過多年的學習,好多人仍是不敢開口,不能開口。對電影、電視中的英語對話大半是聽不懂,遇到英美人士也常是瞠目結舌,口難開。因為本為溝通工具的英語,卻受制於聯考壓力,使大部分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淪為背單字、記文法,非常單調、枯燥,因而缺乏興趣與信心,縱有應付考試的技巧,對英語程度的提昇卻有限。新課程的實施,希望不要再犯過去的錯誤。
至於民間英語的教學,從早期收聽廣播教學,到成人英語補習班的設立,再到今日滿街兒童英語班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,這種情形主要是家長的趨之若鶩,補習班有利可圖,促使民間的腳步快於政府的政策。根據多項的調查發現,大多數的兒童(60%-70%以上)在進國中前曾學過英語,而且學習的場所都是在兒童英語補習班。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,以及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期望,不言而喻。但是先跑就會先贏嗎?英語表答能力是否就比以前進步了呢?尚有待時間來證明。

對兒童學習英語不同的意見
雖然時勢所趨,學習英語的年齡愈來愈年輕,但是許多學者專家對兒童是否要提早學習卻持有不同的看法。
反對提早學習者的觀點是:
1、 在國小、幼稚園階段學習外語會影響本國語的學習。
2、 擔憂在對本國的語言、文化認識還較粗淺的兒童,提早學習外語會影響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或使民族意識淡薄。
3、 除了學校的學科外,再學習英語可能又增加兒童在學習上的負擔。
4、 補習班的師資水準、教材、教學方式、以及課程設計是否合適兒童的學習是個問題。國小如要增設英語的課程,國小教師的英語能力,教什麼、怎麼教、何時教,亦是問題,如果把原先國中的問題向下延伸,豈不更遭?
5、 擔心在學習過程中不好的經驗,如僵化的學習和考試英語,會降低兒童學習的興趣和信心。
6、 擔心提早學習的兒童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,而家庭環境不好、文化不利的兒童沒有學習的機會,形成受教機會不均等。

贊成提早學習英語的觀點是:
1、 兩歲至十二歲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,在自然、沒有壓力(考試)的環境之下,學習速度會比成人快,發音會較準確,說的也會比成人流暢。因為兒童對語言的專長即是在口音、口語表達方面。提早學習較容易配合語言學習:聽、說、讀、寫的順序。
2、 多學習一種語言,就多一項吸收新知、認識世界,了解其他文化的工具。
3、 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,能使用雙語的兒童,學科成積不但不會降低,反而比只會一種語言的兒童表現要好,如想像力、創造力、抽象思考的能力。這是因為使用不同的語言,會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,對他們的看法因而不會只限於單一、固定的模式,而會有比較開放、多元的思考和接納的心胸。當然國外的研究是否也能說明國內的情況,尚有待國內的學者做實驗研究。
4、 兒童的文化修養主要是受到成人價值觀的影響,而不是來自語言的學習。若家長表現出崇洋或優越感,即使兒童未學英語,仍會有不良的文化認同。許多國家如印度、新加坡、以色列等也以英語為其官方語言,但並未因此而喪失了固有的民族、文化傳統。 
兒童學習英語時應注意的要點
1、 為配合兒童心智的發展,培養兒童英語的能力要從聽和說開始,也就是讓他們多聽、多講。讀和寫的能力可稍後再循序學習。
2、 教材要根基於本國的民族文化,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結合,這樣學到的英語才貼切生動。由其他國家、地區進口的教材,往往內容與我國兒童的生活背景、文化環境相差太遠,並不能合乎他們的需要,可能也會降低學習的動機與興趣。
3、 上課方式以小班制為佳,人數應限制在二十人以下,否則缺乏足夠個別練習的時間與機會。
4、 課程設計應要生活化、實用性高,從遊戲中學習。安排充滿英語的學習環境,讓兒童耳朵聽的、眼睛看的都是英文,並有說的機會。此外,多運用視聽器材、圖片或實物也能增進學習效果。
5、 利用情境做為學習的機會。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除了國語,尚有閩南語、客家語的使用,我們是怎麼學到的?就是生活在這個語言環境中,每天日常生活都會接觸到、使用到。因此幫助兒童學英語,經常利用各種機會(跟別人借玩具時的禮貌用語:”Please” or “May I”,玩完了玩具要物歸原處怎麼說?)、場合(到飯店點餐要如何說?)來說、來練習。
6、 教學進度不要太快,因為兒童學的快,忘的也快,教的多,不見得記的多。提供多次反覆練習的機會,兒童才能輕鬆的學會。
7、 師資也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。聘請外籍人士為英語老師時需注意不是會說英語就會教英語,各種口音的傳授,可能會使兒童將來要改也困難。若其目的只是賺錢,未能真正投入,教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。
和其他才藝班不同的是,老師可能需要唱作俱佳,運用不同的表情、聲 音,配合著教具,帶領學生玩遊戲、做活動,呈現一個讓兒童開心又能學好英語的教學。另外,關心兒童,懂得兒童心理、具親和力與懂得英語教材教法也是必備的條件。
8、兒童的資質不同,多以鼓勵的方式幫助他們的學習,英語中有許多讚美
人的話,不仿多加利用,使人受益。只要培養出興趣,自然有學好英語的希望。
8、 家長的關心和參予,也就是一起學、一起練習,可幫助兒童同步成長, 效果可能更好。對家長來說,無論是就業、旅遊、吸收新知等可能更會 受用無窮,因為應用機會可能更多、更廣。
10、不要認為先在英語班學過,成績就能領先未學過者,在學校裡暫時的 領先是可能的,但是經過一段時間,這種優勢可能會減弱,先跑的不一 定會先贏!
11、學習的成果以朗讀、繞口令、說故事、演話劇、演講等方式呈現要比紙筆測驗的方式理想。避免刻板的教學形式,或讓學生的學習背單字或文法的學習,只為應付考試。學習內容豐富,每位學習者參予的情形都可列入評分的範圍。

沒有留言: